高登榜:“一帶一路”是中國水泥與世界水泥共贏之路
水泥作為主要基礎建筑材料,被廣泛應用于基礎建設,在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有報道稱,水泥的使用總量僅次于水。然而,水泥也是高污染、高能耗產業,每生產一噸水泥消耗1.3噸石灰石、200公斤煤、80度電,排放0.8噸二氧化碳和大量的二氧化硫、粉塵等有害氣體和顆粒。強調環保的今天,水泥行業對環境的污染問題越來越被重視。
作為我國龍頭建材企業,安徽海螺集團在水泥生產方面積累了碳捕捉、水泥窯余溫發電等先進技術并投產運營,即將投運的智能工廠也將助力水泥生產進一步節能減排。12月8日,記者跟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來到位于安徽蕪湖的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及其白馬山水泥場,了解水泥行業綠色發展現狀及技術推廣情況。
環保政策倒逼水泥行業綠色發展
政策對水泥行業的環境約束力日益增強,只有積極尋求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才能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壓力下生存,一度被認為是傳統落后產業的水泥生產企業面臨挑戰。
“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企業。”安徽海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高登榜說,“落后的產業把企業管理、生產流程做到極致,就是好企業。”
安徽海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高登榜向記者介紹水泥產業高質量發展相關情況
據介紹,海螺建成“水泥窯煙氣二氧化碳捕集純化示范項目”并于2018年10月開始投運,早期研發應用的水泥窯低溫余熱發電技術解決了水泥企業自身一半以上的用電量。海螺還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技術,目前已在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和海外推廣。此外,海螺投資建成了全流程水泥智能工廠,項目投運后,每年將進一步降低能源消耗。
作為龍頭企業,海螺的技術積累可逐步向全國傳統制造行業推廣,為推進我國水泥工業節能減排起到示范作用,讓更多企業受益。
通過技術改造,水泥產業發展實現、綠色化,經營成本不斷降低,利潤空間增大。海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突破千億元,達1107.56億元,同比增長42.37,凈利潤與2016年同期相比提升近3倍。
“水泥產業只靠蓋樓房發展是不可持續的。我們要未雨綢繆,通過減少污染物排放和高質量產品彰顯企業優勢,才能立于不敗之地。”高登榜說,”水泥產業要走向環保。”
“良幣”驅逐“劣幣”,有序去產能
水泥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供給側改革仍要繼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產能過剩問題。高登榜對此表示,要優化生產資料和生產關系,通過國家政策倒逼去產能,同時利用市場化機制讓“良幣”驅逐“劣幣”。
由于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去產能,“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過剩產能轉移論因此一度甚囂塵上。對此,高登榜給予否定。
“讓中國落后的產能走出去,怎么體現我們的高質量發展?”他反問,“海螺水泥的生產工藝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余熱發電、垃圾處理等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而且海外建廠的標準并不比國內低。這樣的技術‘走出去’,是通過高質量發展、高質量建設而實現的高質量共贏。”
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海螺的產品和技術裝備出口到7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少海外項目成為當地行業的標桿。
“海螺在努力打造世界企業過程中,可以做一些有益嘗試和探索,我們愿意把經驗傳遞出去,讓更多企業受益。”高登榜說。